题记:巍巍太行见证,汤汤滹沱传颂,河北地质大学用七十余载光阴,在地学领域的浩瀚星空中镌刻下璀璨轨迹。当“张衡一号”卫星划破苍穹,求索浩瀚宇宙;当“松科二井”钻头突破地壳,把脉地球心脏,探寻祖国宝藏;当“海燕”号探索渤海油田,扬帆逐梦蔚蓝,致力海洋油气勘探;当“珠穆朗玛”飘起河北地大旗帜,喜马拉雅也烙印了地大记忆;当“冰盖之巅”建起昆仑站,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这里有地大人足迹;当“跟着凌子回母校”成为河北地大人共同的夙愿,祖国大地留下地大人丈量的足迹。一代代地大人以勘探锤为笔,以经纬仪为尺,在天与地、山与川、海与陆之间,奏响了一曲磅礴的“凡人歌”。72载栉风沐雨,72载岁月峥嵘,秉承“达观博物”校训,弘扬“仰山慕水”文化,河北地大校友为我们讲述了“上天”“入地”“登峰”“造极”“探海”“徒步丈量祖国大地”的感人故事,他们用平凡而伟大的行动践行着地质人爱国奉献、开拓创新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。

“理论为经,技术为纬,徐长贵将漫长的基础研究及综合勘探时光凝成探索的脉络,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寻宝人,奔忙在探索渤海湾盆地这个典型的油型盆地的征程中。他潜心研究,耐得住旁人耐不住的寂寞,从落针可闻的实验室到人迹罕至的海上油田,都留下了他辛劳的身影。一个又一个油气田在这位水下“探险家”的坚持下浮出水面,一项又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在这位科研“苦行僧”的雕琢中逐步成形。”这是《科学中国人》杂志对徐长贵的评论。
长期奋战在渤海油田勘探一线,在油气资源勘探前景不明的几年,他几乎查阅了研究院所有历史勘探资料,看遍了渤海几百口探井的岩心,最终创新发展了油气成藏理论,推动了一系列勘探突破和重大发现,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。他是大国工匠、渤海大油田发现者之一,他就是95届校友徐长贵,现任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总地质师。徐长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、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。(张耀东、张欣)
原标题:河北地质大学“名”校友|95届矿产勘查专业校友徐长贵的“探海”故事